在IT服务管理实践中,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组织说:“这个供应商是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。”但深入了解后会发现,所谓“合作”,可能只是合同签得久一点、交付周期长一点,本质上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协同或共赢机制。
合作关系不能混为一谈,必须做出清晰分层。从最基础的交易关系,到基于目标的协作,再到战略层面的深度绑定,每一层的信任程度、信息互通、资源共享能力都完全不同。
:以合同为核心,遵循标准流程交付,信息流较为封闭,角色定位是“买卖”。
:双方在目标上存在一定协同,部分信息开放,愿意共同改进问题,但仍以边界管理为前提。
:建立在高度信任基础之上,愿意共同承担风险、共享收益、协同开发未来能力,甚至在技术、团队、业务方向上深度融合。
这种三层结构不是理论上的分类,而是在实践中可以通过观察行为模式、沟通方式、资源分配等多个维度具体识别的。
在基础关系中,一切责任、风险都写在合同里。而到了战略合作阶段,风险的认知是:“我们一起扛”。
比如某大型银行与IT厂商的合作中,双方在新核心系统建设初期就设立了联合交付团队,一旦出现性能瓶颈,不再是单方面“提工单”,而是共同查因、共同承担改进成本。这种模式下,合同退居二线,关系本身成为最强保障。
战略伙伴之间,不再是简单的“按需计费”,而是更多采用“共创价值、共享红利”的机制。例如:成果分成、联合IP、创新共研等。这背后反映出一种深度认同和长期绑定的意愿。
一般合作伙伴之间的协同多限于项目团队,而战略伙伴之间往往实现了多层级、多职能的协同机制。例如:
判断是否是战略合作关系,不是看协议怎么写,而是看彼此是否愿意“为对方的失败负责”。这是信任的最高体现。
是否都认同“长期主义”?是否愿意在早期阶段投入更多来换取长期收益?这是战略合作能否建立的前提。
如果一方只看短期利润,另一方却在谈愿景、技术投资,那么即使资源再多,也难以线.看协同意愿是否真实
战略合作不是写出来的,而是做出来的。从试点项目的沟通响应速度、问题处理机制、决策透明程度,都能看出合作深度。
举个例子,有些组织为了验证协同意愿,会在试点项目中主动引入“不完美方案”,看对方是否愿意共同优化,还是甩锅推责。这个过程比任何评估打分都线.看组织级别的投入程度
如果对方始终只有销售在对接,没有产品、研发、交付负责人参与关键讨论,那么再漂亮的方案也很难落地。战略合作必然涉及组织层的联动投入。
,而不是各说各话。可以通过设立联合KPI、共享项目仪表盘、共建风险清单等方式,实现真正的责任对等。